油罐车计量的利器电子轨道衡
Electronic track scales for weighing wagon tank
-
-
物体受力后,都要相应地变形。导线受力后,不仅要变形,其电阻也要相应地改变。如果把特制的电阻丝(通常盘曲成一定形状)粘贴在构件上,构件受力后,电阻丝也随之变形。所以借测量电阻丝电阻的变化,就可测得构件的变形及受力。这样的电阻元件就是力学测试中常用的“应变片”。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制成称量重量的衡器,可称之为“电阻秤”。如果把电阻秤和电子计算机、电动打字机等联系起来,便可在称重的同时以数字显示出量值,并可将此量值记忆、计算和打印记录出所需要的帐目、票据。这样的衡器便是“电子秤”。电子秤的出现可以说是千百年来利用秤杆原理衡器的一次大革命。这种电子秤近年来已在我国邮局广泛用于收寄包裹、印刷品等。
把电子秤放大到足以称量铁路车辆,便是电子轨道衡。它比一般机械式轨道衡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进行动态计量,即在车辆行进中称重。机械式轨道衡只能进行静态计量(车辆在衡器上停稳后称重)。然而通常为了节约造价,并不把电子轨道衡设计成称重整节车辆,而是只称其一个转向架,甚至一个轴的重量。铁路车厢一般都支持于两个转向架上。一个转向架由二个轴即四个车轮组成。所以把称得的二个转向架的重量(或者四个轴的重量)加在一起,便可得出整节车的重量。
转向架(或轴)的重量,是在其行经衡器的短暂时间内连续取若干个重量数据(叫做数据采样)求出的平均值,这样就保证了量值的精确度。通常一节车的前后二转向架之间的距离,都大于相邻二节车的二转向架之间的距离。这样,便可利用装在接近地面的光电装置,借车辆行进时车轮遮挡光线时间的间隔,来判别、取用同一节车的重量数据而不会混淆。
在列车进厂时顺序对每节车称量一次,装卸完毕出厂时,再反序称量一次,并算出二次重量之差,即是每节车净装卸货物的重量。每次称重的数据采样、量值计算、记忆、除去车皮重量、整列车货物的累积总重等等,均由电子计算机自动进行。
我国一些大型工矿,如大冶铁矿,武汉、包头钢铁厂,湛江化工厂等,已在1970年前后采用了电子轨道衡称量固体货物。1975年建成的上海石油化工总厂,首先采用电子轨道衡称量油品。不过这台衡器采用的是按轴计重方式,由于液货波动对量值有一定影响,以及另外一些不足之处,所以计量效果不够理想。
针对罐车的特点制造的电子轨道衡,采用了“双台面”的计重方式,即由二个称量台面联合组成一台衡器,当车辆的二转向架同时行经二个计量台面时,便分别进行称重,取其量值之和即为整节车重。这样就极大地减小了液货波动对量值的影响。车辆行进的速度规定为每小时5~7公里,对转向架的称重是在0.4秒内采样20次,取平均值(此时车辆行进约0.6~0.8米)。
1981年3月,河北省工业局主持召开了由有关研究、设计、制造、使用、管理(国家计量局)等单位参加的鉴定会。用罐车装水试验,动态称重误差为2.6%,小于石油部规定的油罐车计量允许误差(3.5%)。
用电子轨道衡进行列车动态计量时,列车并不脱钩,所以前后车辆通过车钩会对称重车辆的量值产生影响。但是由于包括这个影响在内的计量误差,仍在规定的允差范围之内,所以车钩的影响也就可以忽略了。
目前,我国油罐车计量仍以人工检尺为准,同时测量油温,再换算成重量。不仅操作繁重费时,且需要额外时间等候油面平静,以利检尺准确; 等候油面电位降低,以避免静电放电起火(通常多发生在提尺出油面时,而大鹤管装车尤易发生)。而电子轨道衡却可在车辆行进时自动称出油品重量,不仅节省时间、简化操作,而且在计量精度以及防火安全上也都胜于人工检尺,所以它是实现罐车计量自动化的一个比较理想的手段。
安装电子轨道衡最好能有铁路复线,以便在衡器检修时不影响行车。同时要求衡器前后有不小于50米的水平直轨,以保证量值的准确。这个要求看来有可能降低,前述鉴定试验时,路轨的条件(坡度、直线长度)就未完全符合这个要求。
油罐车实现下装下卸从而便利操作,免建装卸台,这是石油储运界多年来的愿望。但人工检尺却是免建装卸台的一大障碍。设想在油罐车上装设任何计量仪表也都是不现实的,因为油罐车是流动的,又无人管理,无法保证所装设计量仪表的准确与安全。现在,电子轨道衡已能完全取代人工检尺,这对实现油罐车的下装下卸也创造了有利条件。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
- HTML全文浏览量: 1
- PDF下载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