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油储罐的静力数值分析

孙建刚, 王凯, 蒋峰, 赵晓磊, 张荣华

孙建刚, 王凯, 蒋峰, 赵晓磊, 张荣华. 大型原油储罐的静力数值分析[J]. 油气储运, 2009, 28(8): 20-26. DOI: 10.6047/j.issn.1000-8241.2009.08.006
引用本文: 孙建刚, 王凯, 蒋峰, 赵晓磊, 张荣华. 大型原油储罐的静力数值分析[J]. 油气储运, 2009, 28(8): 20-26. DOI: 10.6047/j.issn.1000-8241.2009.08.006
SUN Jiangang, WANG Kai, . Numerical Analysis of Static Force on Large-scale Oil Tanks[J]. Oil &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2009, 28(8): 20-26. DOI: 10.6047/j.issn.1000-8241.2009.08.006
Citation: SUN Jiangang, WANG Kai, . Numerical Analysis of Static Force on Large-scale Oil Tanks[J]. Oil &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2009, 28(8): 20-26. DOI: 10.6047/j.issn.1000-8241.2009.08.006

大型原油储罐的静力数值分析

基金项目: 

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 2007-K3-1

详细信息

    **116600,辽宁省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辽河西路18号:电话:(0411)87656202。

Numerical Analysis of Static Force on Large-scale Oil Tanks

  • 摘要: 建立了大型储罐的有限元模型, 其静力问题采用空间有限元分析, 地基用弹簧单元模拟, 罐壁用壳单元模拟, 液体用三维流体单元模拟。分析了储罐液位高度和地基模量对储罐应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储罐液位越高, 其根部和底板边缘区域内的环向应力、径向应力及轴向应力越大; 地基模量对储罐外壁轴向应力和环向应力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第一圈板的下部。对于15×104m3原油储罐, 正锥和倒锥底板储罐的应力和变形相似。
    Abstract: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large-scale oil tank is established and its static force problem is analyzed by spac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oundation is simulated by spring element, tank wall is simulated with shells and liquid is simulat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fluid element.Stress effects of liquid height and foundation modulus on the tank are studied.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r the liquid height, the ring, radial, axial stresses in a certain region of the bottom edge and the roots are bigger; the ring, radial, aiXial stress effects of the foundation modulus is focused on the first bottom plate.For 150 000 m3 oiltank with inverted cone and cone of bottom plate, the forces and deformations are similar.
  • 两种互不相容液体之间的密度相近, 但粘度差别却非常大。输送高粘度液体时, 使低粘度液体(如水)在管壁和高粘度核心流(如超稠油)之间形成环状润滑液膜, 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 两种流体在管内形成同心液环, 低粘度流体液膜靠近管壁, 从而避免因超稠油与管壁直接接触而导致较高的压力损失[1]。Bensakhria等设计的水膜发生器, 当稠油通过水平管段时, 利用环形注射方式引进水流, 而Hasson等设计的水膜发生器形状对称,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管道壁面附近低粘度流体的流动区域, 降低入口流体的湍流程度[2]。基于在辽河油田进行超稠油水膜面减阻技术中型试验(架空试验管道长度200 m, 规格φ 57×3.5)的成功经验, 借鉴国外水膜发生器的相关技术, 开展新型高效水膜发生器的研究设计, 研制产品即将应用于φ 406×8实际运行管道中。

    高压水流通过注水口射入后为湍流模式, 各个方向速度均不稳定, 不易形成稳定水膜。因此, 在设计水膜发生器时, 使高压水流入射后通过一个厚度为1 mm的穿孔板再形成水膜, 穿孔板均匀开孔, 可以很好地控制入流速度; 与水流入口垂直的板(穿孔板)上留有一定面积不开孔(图 1), 使高速水流直接射到未开孔的钢板上以控制水流动能。通过Fluent仿真软件对水膜发生器内部流场进行模拟, 确定水膜发生器的合理长度和开孔直径。通过控制水流入口压力、速度, 可以控制水膜发生器形成水膜的厚度。

    图  1  水膜发生器结构示意图

    将孔径为1 mm的不锈钢穿孔板制作成圆柱形水膜面渗透筛管(图 2, 开孔率为15%), 其作用是使垂直方向的水流均匀而平稳地注入输油管道, 而水流通过筛管的渗透速度是水膜形成的关键因素。

    图  2  水膜面渗透筛管示意图

    根据水膜发生器的结构特点, 以壳单元建立全模型, 利用Structural Shell Elastic 4node63单元进行计算, 设置其常数为10 mm。由于水膜发生器筒体两端连接其它构件, 近似认为两端可以保持圆形截面形状, 为此约束环向位移; 在两端约束轴向位移, 向筒体内表面施加压力, 压力值为10 MPa。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水膜发生器进行应力分析, 得到此时的应力云图(图 3), 可知筒体两端的连接过渡处内表面为危险面, 其最大应力强度值为30.801 MPa, 远远小于X52管线钢的屈服极限值。以X52管线钢为材料的水膜发生器最大承受压力可达32.9 MPa, 当管道运行压力为6 MPa时, 可以保证安全运行。同时, 根据ANSYS软件的模拟结果(图 3), 管壁开孔处(红色区域)应力集中, 应进行加强处理[3-4]

    图  3  水膜发生器ANSYS应力分布云图

    运用Gambit建立三维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图 4)。由于水膜面形成后环绕在油心的周围, 在壁面和油心之间形成薄膜, 为了捕捉界面的流体力学数据, 划分网格时使用边界层网格进行处理, 同时增大环状区域的网格密度。

    图  4  水膜发生器内部流场三维模型网格划分

    基于VOF模型建立水膜发生器内部流场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κ方程、ε方程。为了便于对控制方程进行分析,以及利用同一程序求解各控制方程,设通用变量φ,则各控制方程均可表示为:

    式中: 各项自左向右依次为瞬态项、对流项、扩散项和源项, 其中: ρ为流体密度; u为速度矢量。对于特定方程, φ、Γ、S具有特定的形式(表 1, 其中: uii方向的速度分量; µ为应力张量; p为静压; Si为包含了其它的模型相关源项, 如多孔介质和自定义源项)。

    表  1  水膜发生器内部流场通用方程中各符号的具体形式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式中: κ为湍动能; t为时间; ε为耗散率; xii方向; xjj方向; Gκ为由平均速度梯度引起的湍动能产生项; Gb为由浮力引起的湍动能产生项; YM为可压缩湍流中脉动扩张的贡献; C1εC2εC3ε为经验常数; ακαε分别为与κε对应的Prandtl数; SκSε为用户定义的源项[5]; µt为湍流粘度; Cµ为常数。

    水膜发生器的渗透筛管由厚度为0.001 m的不锈钢穿孔板制成, 使用Fluent对其进行运算处理时可以应用多孔介质模型。因不锈钢穿孔板很薄, 建立模型时使用表面区域而不是单元区域, 故形成的多孔介质一维化简模型被称为多孔跳跃, 可用于模拟具有已知速度、压降特征的薄膜。多孔介质的动量方程具有附加的动量源项, 其由两部分组成, 即粘性损失项和惯性损失项:

    式中: α为渗透率; C2为内部阻力因子; µ为液体粘度, Pa · s; vii方向的速度分量, m/s; vjj方向的速度分量, m/s。通过多孔介质的液体为水, 其粘度较低, 穿孔板很薄, 因此忽略粘性损失项, 只考虑惯性损失项[6]

    水膜发生器在初始条件下充满水, 流动从稠油入口开始。油和水两相液流均为速度入口, 油流入口速度0.8 m/s, 水流入口速度1 m/s。出口压力101 325 Pa, 两液体的表面张力0.3 N/m。考虑y方向重力因素, 其值为-9.8 m/s。超稠油密度为0.996 kg/m3, 粘度为2.5 Pa · s。不锈钢穿孔板的开孔率为15%, 假设水流通过穿孔板的压降是水头压力的0.5倍, 可以通过下式计算惯性损失项中适当的C2值。

    式中: Δp为压降, Pa; Kl为压降损失因数; ρ为流体密度, kg/m3; v15%2为液体通过开孔率为15%穿孔板后的速度, m/s。

    在Fluent模型中, 水流通过穿孔板的速度假定为100%开孔率下的速度, 惯性损失系数必须转化为多孔区域的动压头损失[6], 计算出在15%开孔率下, C2=25 000。

    采用非稳态模型对水膜发生器形成水膜的情况进行模拟, 计算时间控制在3 600 s, 并且结果已经收敛。观察水膜面的形成情况(图 5a, 红色代表油相, 蓝色代表水相), 在运行时间内油相体积分数图像变化基本保持稳定, 油水混合区域出现锯齿波的主要原因是: 在网格划分过程中使用了边界层网格, 靠近壁面区域网格划分密集, 而水膜发生器内部核心区域网格划分较为稀松。因此, 含水率稍有变化, 水相的体积分数图像变化幅度即非常明显, 但依然可见壁面附近水膜面的稳定形成。由水流入口中心截面图(图 5b)可知, 因水流垂直注入到没有开孔的不锈钢板上, 故油水界面清晰。在这里定义x=0.4 m时为水膜发生器出口, x=0.6 m时为该模型出口。由水膜发生器出口和模型出口的截面图(图 5c图 5d)可知, 水膜发生器出口处的水膜面厚度大于模型出口的水膜面厚度。

    图  5  水膜面形成后油相的体积分数

    对水膜发生器的内部速度场进行分析(图 6a, 油流入口速度为0.8 m/s, 对应浅黄色区域), 水膜面形成以后, 水流在水膜发生器及管道轴心位置的速度较大。水流入口速度为1 m/s, 垂直注入到没有开孔的不锈钢板上。水膜面渗透筛管外侧为水相区域, 约在轴向x=0.14处筛网外侧的水流速度减小至趋于稳定。由此可以推断, 在设计水膜发生器时, 适当减小其轴向长度不会影响水膜面的稳定形成。筛管外环区域基本为浅绿色(图 6b), 表明水膜发生器设计8个入水口时得到的径向速度较为理想, 筛管内侧由于超稠油的高粘性使边界层附近的速度梯度变化明显。根据水膜发生器出口和模型出口的速度梯度云图(图 6c图 6d), 水流速度在径向上逐渐变化, 最高速度在管的中心位置, 并沿径向逐渐减小, 至壁面接近于0。

    图  6  水膜面形成后的速度梯度

    研究设计了一种水膜发生器, 其使水流垂直入射至水平管道上, 并在管道上套加渗透筛管, 外管走水, 内管走油。根据Fluent软件的模拟结果, 可以适当减小水膜面渗透筛管的轴向长度, 但需保留穿孔板上一定面积为不开孔区域, 以保证在筛管外得到稳定的水流速度场。根据强度计算结果, 使用材料为X52的管线钢制作水膜发生器完全可以满足实际运行工况条件的要求。根据ANSYS软件的模拟分析结果, 水膜发生器外壁面开孔处应进行加强处理。综上分析, 该水膜发生器可以应用于实际运行管道中, 并能够获得稳定的环状水膜面。

  • 图  1   立式钢制储罐有限元模型

    图  2   地基弹簧单元概念化模型

    图  3   壳单元

    图  4   流体单元

    图  5   储罐外壁轴向应力实测曲线与有限元分析曲线的对比

    图  6   不同水位下储罐外壁的应力分布曲线

    图  7   不同水位下储罐底板上表面的应力分布曲线

    图  8   储罐外壁的应力分布曲线

    图  9   储罐底板上表面的应力分布曲线

    图  10   储罐壁的应力分布曲线

    图  11   储罐底板内壳、外壳及中面的应力曲线

    图  12   正锥储罐外壁的应力分布曲线

    图  13   倒锥罐外壁的应力分布曲线

    图  14   正锥底板的的应力分布曲线

    图  15   倒锥底板的应力分布曲线

    图  16   锥面底板的变形曲线

  • [1] 曹志远:板壳振动理论,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1989。
    [2] 沈建民:大型油罐的静强度及动力响应分析(博士论文),浙江大学,2006.
    [3] 陈志平:大型非铺固储油罐应力分析与抗震研究(博士论文),浙江大学, 2006。
    [4] 赵同顺 周波:大型油罐地基变形特性的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 ,23(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SLX200406032.htm
    [5] 周利剑 孙建刚:立式储罐与地基相互作用动力特性分析,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 , 26(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GGC200603064.htm
    [6] GB 50341-2003立式圆简形钢制焊接油罐设计规范.
图(1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修回日期:  2009-04-11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8-21
  • 刊出日期:  2009-08-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