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硫油品储罐自燃机理及预防技术研究

赵雪娥, 蒋军成, 王若菌

赵雪娥, 蒋军成, 王若菌. 含硫油品储罐自燃机理及预防技术研究[J]. 油气储运, 2006, 25(3): 51-54. DOI: 10.6047/j.issn.1000-8241.2006.03.013
引用本文: 赵雪娥, 蒋军成, 王若菌. 含硫油品储罐自燃机理及预防技术研究[J]. 油气储运, 2006, 25(3): 51-54. DOI: 10.6047/j.issn.1000-8241.2006.03.013
ZHAO Xue'e, JIANG Juncheng, . Spontaneous Combustion Mechanism and Preventive Technology of Tank Containing Sulfur Oil[J]. Oil &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2006, 25(3): 51-54. DOI: 10.6047/j.issn.1000-8241.2006.03.013
Citation: ZHAO Xue'e, JIANG Juncheng, . Spontaneous Combustion Mechanism and Preventive Technology of Tank Containing Sulfur Oil[J]. Oil &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2006, 25(3): 51-54. DOI: 10.6047/j.issn.1000-8241.2006.03.013

含硫油品储罐自燃机理及预防技术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 29936110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赵雪娥  1974年生, 1995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大学腐蚀与防护专业, 现为南京工业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的在读博士生

    *210009, 江苏省南京市; 电话: (025)83587421。

Spontaneous Combustion Mechanism and Preventive Technology of Tank Containing Sulfur Oil

  • 摘要: 介绍了含硫油品储罐自燃机理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研究了活性硫对不同类型储罐的腐蚀机理以及硫化亚铁的形成过程。指出事故的原因是由罐的腐蚀产物硫化亚铁氧化放热所引起, 提出采用消除石油炼制过程中的硫和将产生的硫化亚铁清洗或转变为其他形式方法, 可以预防硫化亚铁的自燃。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corrosion mechanism of active sulphur on different types of tanks and how ferrous sulfide is produce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typic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ases of sulphur containing oil tanks, and then points out the accident is resulted from the corrosion product ferrous sulfide that can oxidizes and sends out heat subsequently. Furthermore, on the foundation of deeply investigating 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reason of ferrous sulfide and taking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project into accoun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wo main methods to prevent ferrous sulfide from spontaneous combusting and eliminate ferrous sulfide: (1) eliminate sulphur produced in the process of refining petroleum; (2) purge ferrous sulfide or transform ferrous sulfide into other form, proposing corresponding requirements on the facets of technology and safety man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 油罐内储存介质通常分为气相空间层、油层和含油污水层。浮顶罐罐顶板接触的油气空间很小(内浮顶)或内侧直接接触油面(外浮顶), 腐蚀程度远低于固定顶罐, 一般不会造成自燃事故。对于具有相对封闭气相空间的储罐, 自燃事故从理论上是因储罐内的腐蚀产物—硫化亚铁(FeS、FeS2、Fe2S3等几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氧化放热所引起。

    目前, 随着我国含硫、特别是高含硫油品加工量的增加, 各类油罐的腐蚀日趋普遍, 由油罐腐蚀引发的各种自燃火灾事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灾害后果也越来越严重, 不但损坏设备, 浪费油品资源, 而且自燃时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 污染环境1, 2。因此, 开展含硫油品自燃机理研究, 探索自燃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早期特性,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国外关于硫化亚铁自燃机理研究的资料很少, 我国在此领域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研究人员利用自然发火绝热测试系统, 对硫化亚铁氧化进行绝热跟踪试验, 考察了硫化亚铁绝热氧化过程中温度动态变化特性, 分析了试验试样中水分、空气流量及硫化亚铁的粒度对氧化升温特性的影响3

    昆明理工大学4研究了硫化亚铁在水蒸气下不同温度的失重曲线, 并对燃烧产物进行了X衍射分析。郭先健对FeS与水蒸气的反应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不同温度下, 硫具有不同的存在形态。

    大庆石油学院5根据电化学原理, 系统地分析研究了石油储罐硫化物的形成和硫自燃的化学机理, 探讨了石油储罐硫自燃控制技术。

    南京工业大学对含硫油品储罐腐蚀自燃火灾进行了研究探索, 已经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例如对含硫油品进行了腐蚀试验模拟研究,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试样腐蚀表面进行了特征分析, 并利用X衍射仪对腐蚀产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分析6, 进一步对含硫油品储罐腐蚀自燃机理和事故原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采用炼油过程中由于硫腐蚀产生的腐蚀产物作为试验介质, 直接与自然环境接触, 试验条件模拟了炼油企业的油罐腐蚀引起自燃火灾的初始阶段, 研究了气象条件对自燃过程的影响, 试验结果符合实际情况7

    硫在油品中的存在形态依据其对金属腐蚀性的不同, 可以分为活性硫和非活性硫, 活性硫的存在是形成硫化亚铁的主要因素之一, 活性硫对油罐的腐蚀属于低温H2S腐蚀, 在无水的情况下, 油品中的H2S对金属无腐蚀作用, 当湿H2S或其与酸性介质共同存在时, 腐蚀速度会成倍增加8。H2S在水中发生的电离式为:

    在湿H2S腐蚀环境中的H+、HS-、S2-和H2S对金属腐蚀为氢去极化作用, 其反应式为:

    硫化物腐蚀产物多以固态形式出现, 在静态或流速不大的环境和适当的pH下, 硫化物可在罐壁内表面上形成膜, 具体反应为:

    (1)

    (2)

    (3)

    (4)

    (5)

    (6)

    (7)

    硫化铁膜由于组成及结构的不同, 对金属腐蚀的影响也不同, 其中以FeS2保护性能最好, Fe(1+x)S和Fe9S8保护性能最差, Fe9S8的溶解速度是FeS2的10倍, 氢在其上的过电位高, 促进氢原子向钢中渗透, 它非常不稳定, Fe(1+x)S的保护性能与Fe9S8差不多。硫化物出现的顺序由金属表面向外依次为Fe(1+x)S→Fe(1-x)S→FeS2。硫化亚铁的组成和结构见表 1

    表  1  硫化亚铁的组成和结构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 自燃的条件  自燃是物质自发的着火燃烧现象, 通常由缓慢的氧化作用而引起, 即物质在无外界火源的条件下, 在常温中自行发热, 由于散热受到阻碍, 使热量积蓄, 逐渐达到自燃点而引起的燃烧。由此可见, 引起自燃着火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 有比较容易产生反应热的物质和氧气。

    (2) 产生的热量不易向外散发而使大量热量积蓄起来, 尤其是呈叠堆积起来的片状物质更容易积蓄热量。

    (3) 热量的产生速度必须大于热量散发的速度。

    因此, 物质自燃倾向性是物质自燃的内部因素, 而连续的供氧条件和热量易于集聚则是物质自燃的外部因素。

    热分析技术可以测定物质在受热作用下的起始放热温度、放热速度及其放热量, 这些参数是分析与鉴定物质自燃特性的重要依据。硫化铁的差热分析曲线图谱见图 1

    图  1  硫化亚铁的差热分析曲线图谱

    图 1可以看出, 不同组成和结构的硫化亚铁具有不同的DTA曲线, 无论组成如何, 各种铁的硫化物都在近于300℃时分解放热, 因此具有自燃的危险性。

    硫化亚铁的氧化过程实质是硫化亚铁颗粒与氧气发生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及化学反应, 并放出热量, 当氧气供给充足且聚热条件较好时, 产生的热量便大量聚集起来导致自燃。

    (1) 常温下硫化亚铁氧化过程的主要反应为:

    (8)

    (2) 在温度为65~70℃时硫化亚铁氧化过程的主要反应为:

    (9)

    (10)

    (11)

    (12)

    (13)

    (3) 高温下(310℃以上)硫化亚铁氧化过程的主要反应为:

    (14)

    (15)

    (4) 当有水分存在时硫化亚铁氧化过程的主要反应为:

    (16)

    (17)

    在一般情况下, 油罐气相空间硫腐蚀严重, 内防腐涂层易被硫化成一层较厚的、柔性很强的胶质膜, 该内膜阻碍了热量的扩散, 达到最大能量后, 引燃罐内的可燃气体, 最终导致油罐火灾甚至爆炸事故的发生。原油的危险性数据见表 2

    表  2  原油的危险性参数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在油罐通风孔附近, FeS与空气接触, 迅速被氧化掉, 很难聚集并引起自燃。

    在油罐下部越靠近浮盘的气相空间, 氧含量愈低, 部分FeS被不完全氧化, 生成单晶硫, 掺杂在块状、松散结构的硫化亚铁中, 为自燃提供了充分的燃烧基础, 由于反应放出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失而使硫化亚铁温度升高, 最终引发油品燃烧。

    当油罐处于付油状态时, 大量空气被吸入并充满油罐的气相空间, 原先浸没在浮盘下和隐藏于内防腐膜内的FeS会逐渐暴露, 并于胶质膜某一薄弱部位先氧化, 迅速发热自燃, 同时引起单晶硫、胶质及有机内膜着火, 散落后烤焦密封圈橡胶, 会引起聚氨酯泡沫及密封不良处的油气着火, 导致火灾事故。

    影响硫化亚铁自燃的因素主要有油品种类、储罐材质、空气中的含氧量、FeS与空气的接触机会, 炼制工艺方法, 环境温度, 大气湿度等。

    (1) 严格控制进罐各类油品的硫含量, 从源头上控制硫含量。

    (2) 采用隔离法(采用氮气、水封等保护方法防止硫化亚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钝化法(用钝化剂进行设备处理, 将易自燃的硫化亚铁转变为较稳定的化合物)及清洗法(采用机械、化学清洗等方法除净设备上的硫化亚铁)防止硫化亚铁燃烧。

    (3) 采用适用的防腐技术, 加强防腐监测, 以防止硫腐蚀。

    (4) 罐底水层中H2S的含量很高, 加强含硫水的清除, 可减少气相空间H2S浓度和水蒸气浓度, 避免形成电解质, 降低对低碳钢的电化学腐蚀。

    (5) 储罐通气孔、通风窗、检尺采样孔处有薄雾、白烟现象产生或有刺鼻的焦糊状和硫磺样异味, 或发现罐外壁某一部位温度过高和局部银灰漆变黑脱落等现象时, 表明罐内FeS已有自燃的可能性, 应立即采取措施, 扼制事故发生。有条件的可以增设罐区工业电视自动监控系统。

    (6) 储油时间长易造成FeS的长期聚积形成隐患, 因此需做好清罐检修。在清罐时必须清除罐内壁的FeS, 并做好静电导线的更新及其它安全附件的检修工作。

    (7) 在高温天气下, 采用一定量的水喷淋, 可以有效降低油罐汽相温度5~15℃, 这不仅大大延缓H2S对碳钢的腐蚀速率, 减少FeS的堆积量, 同时也有利于FeS氧化热的及时消散。当最高气温在30℃以上时, 应及时开启水喷淋降温。

    (1) 活性硫腐蚀的产物—硫化亚铁是造成油罐自燃火灾事故的主要因素, 控制油品中硫的含量, 消除硫化亚铁是预防事故的有效措施。

    (2) 浮顶罐(尤其是外浮顶罐)相对于固定顶罐而言气相空间腐蚀轻微, 发生自燃事故的概率更小, 因此新建储罐应采用外浮顶罐。

    (3) 采用各种腐蚀监测设备和自燃预测预报方法, 及时、准确地反映储罐腐蚀及自燃情况, 保证装置安全运行。

  • 图  1   硫化亚铁的差热分析曲线图谱

    表  1   硫化亚铁的组成和结构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原油的危险性参数

    下载: 导出CSV
  • [1]

    WALKER R: Pyrophoric Oxidation of Iron Sulphide, Surface and Coating Technology, 1988, 34(1): 163~175.

    [2]

    Philip A and Vella: Improved cleaning method safety removes pyrophoric iron sulfide, Oil & Gas Journal, 1997, 24 (2)65~68.

    [3] 李萍 叶威等: 硫化亚铁自然氧化倾向性的研究, 燃烧科学与技术, 2004, 10(2)168~17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RSKX200402015.htm
    [4] 杨勇: 金属硫化物在水蒸气下的反应动力学, 昆明理工大学, 2002。
    [5] 王宝辉 陈颖等: 石油贮罐硫自燃的化学机理和控制技术,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3, 13(1)23~2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AQK200301005.htm
    [6] 王志荣 蒋军成等: 含硫油品储罐腐蚀自燃理论及实验研究,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校报, 2002, 15(4)65~6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YAF200906018.htm
    [7] 陆鹏宇: 炼油工业中FeS引起的火灾事故的预防与控制研究(学位论文), 南京工业大学, 2004。
    [8] 梁仕普: 含硫原油加工中的设备防腐, 炼油设计, 1998, 28(4)40~4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YSZ199804010.htm
    [9] 辽宁省地质局中心实验室: 矿物差热分析, 地质出版社(北京), 1975年。
图(1)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5-04-17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8-21
  • 刊出日期:  2006-03-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